化工行业是新译通翻译公司的主要翻译行业之一,它涉及化工产品说明、公司介绍、技术文献以及研究论文等的翻译工作,其专业性较强并且对术语有着严格的要求,因此属于我们的技术类翻译范畴。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,新译通翻译专门建立了一支具备深厚化工背景的译员队伍,并依托其全国性的服务网络和管理平台,为所有客户提供统一标准的翻译服务。
由于农业发展和军工生产的需要,以天然有机肥料及天然硝石作为氮肥主要来源已不能满足需要,迫切要求解决利用空气中氮的问题。20世纪初,很多化学家积极从事氨合成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工艺条件试验,德国物理化学家F.哈伯和工程师C.博施于高压、高温和有催化剂存在时,利用氮气和氢气成功地直接合成了氨(见合成氨工业发展史)。1913年,世界上第一座日产30t氨的装置在德国建成投产,从而在工业上第一次实现了利用高压,由元素直接合成无机产品的生产过程。到1922年,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。由于两次世界大战,军火生产需要大量硝酸、硫酸和硝酸铵等,促使这些工业迅速发展。50年代以来,各企业间竞争激烈,为了降低成本、减少消耗,力求在技术上取得进步,例如:硫酸生产中,在60年代开发了二次转化、二次吸收的接触法新流程,提高了原料利用率,并降低了尾气中的SO2浓度(见硫酸);氯碱生产中,在70年代,开发了离子膜电解法;尿素生产中,在60年代,开发了二氧化碳气提法和氨气提法等工艺方法;在合成氨生产中,开发了低能耗新流程等等。60年代后期,生产装置的规模进一步扩大,降低了基建投资费用(见化工基本建设)和产品成本,建成了日产
1000~1500t氨的单系列装置;80年代初期,建成了日产2800t硫酸的大型装置。随着装置规模大型化,热能综合利用有了较大发展,工艺与热力、动力系统的结合,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能耗,也推动了化工系统工程的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