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夏概述
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。位于中国西北部(北纬3514
'-39°23 ',东经104 °17 '-107 °39 '),地处黄河中上游,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。东邻陕西
,北接内蒙古,南与甘肃相连。宁夏的总面积为6.64万平方公里,其中引黄灌区占41%,南部山区占59%。其1997年末总人口为530万人,共有35个民族,其中回族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/3以上,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/6。回族在境内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同心、固原、西原、西吉、海原、泾源和引黄灌区的吴忠、灵武等7个县市。
宁夏东西窄而南北长,东西相隔50公里至200公里,南北相距456公里。地势南高北低,北为宁夏平原,南为丘陵山地。一般海拨为1090--2000米,最高海拔3556米。
黄河从中部贯穿其间,穿越12个县市,流程397
公里。沿黄河两岸的宁夏平原,地势平坦,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、汉延渠和唐徕渠等渠道,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这里沟渠纵横,土地肥沃,林带成网,旱涝无虞,农业发达,唐代诗人韦蟾在诗中赞誉道:“贺兰山下果园成,塞北江南旧有名”。宁夏南部属黄土高原,宜林宜牧,是宁夏滩羊、沙毛山羊的重要产地。
境内较大的河流还有清水河、泾河、葫芦河等。
它的主要山脉有贺兰山、罗山、牛首山、香山、六盘山等,其中贺兰山、罗山、六盘山是宁夏的三大天然林区。贺兰山是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,也是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,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。
宁夏地处内陆,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,年降水量一般在200-700毫米。平均气温5-10℃。四季分明,昼夜温差大,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,无霜期170天左右,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,特别适宜农作物及瓜果生长。
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,全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研和教育的中心,是有1000年历史的塞上名城。位于宁夏平原中部,面积3499平方公里,人口91万,其中市区人口55万。
宁夏回族:
唐至西夏时期,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、大食人陆续来往宁夏,定居经商。元代,大批中亚、阿拉伯、波斯的穆斯林军士、工匠、商人迁居宁夏。元末明初回族逐步形成,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。到了清乾隆年间,“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”。
回族由于长期与汉等民族杂居交往,受汉文化影响较深,使用汉文、讲汉语。但也保留了一些阿拉伯和波斯语的词汇,诵读的经书大都是阿拉伯文。在文化、经济,特别是风俗习惯方面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。
回族是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。伊斯兰教对回族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,对回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。同时,伊斯兰教的一些教规也逐步演变成回族的风俗习惯。回族人的一生包括婚嫁、服饰、饮食、卫生等方面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,伊斯兰教也被明清时期的学者称为“清真教”,故礼拜寺叫做“清真寺’,回族制作的食品称作“清真食品”,回族开设的饭馆和食品店用“清真”作为标记。
回族在饮食卫生习惯上与汉族有较大差别,特别是肉食方面有严格的讲究,须按伊斯兰教规宰杀。回族喜欢吃牛、羊、骆驼肉,也吃鸡、鸭、鹅、鱼肉。禁食猪肉,也不食用一切动物血液及自死的禽畜肉。烟酒也作为禁忌,大多数回族男女不染烟酒。
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、古尔邦节、圣纪节三大节日。
开斋节:伊斯兰教历9月,是伊斯兰教的斋月,教民必须奉行1个月的斋戒。即夜间进食,白天断绝一切饮食。斋戒期满,即是开斋节。开斋节是回族的一个庄严、隆重的节日。
古尔邦节:又称宰牲节。在开斋节后70天,即伊斯兰教节12月10日举行。古尔邦节是回族隆重、热烈的传统节日,人们宰牛羊,欢渡佳节。
圣纪节;穆罕默德诞生和归真都在同一天--伊斯兰教历3月12日,统称为“圣纪”。每年这一天,回族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