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溯源
早在远古时期,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繁衍生息。距今约5~1万年前出现的“榆树人”,“安图人”,“青山头人”是吉林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。早期在吉林省境内的人类在长期的互相接触和影响中,除汉族外,还有三大族系,一为肃慎族后改为挹娄,勿吉,女真,满族,主要居于东部;二为夫余族及分支高句丽,夫余居西北部,高句丽居南部;三为东胡族的乌桓,鲜卑,契丹,室韦(蒙古)等族,主要居于西部地区。“吉林”是满语“吉林乌拉”的略称,即沿江的意思。原是指今吉林市,当时写法很不统一,为了统一写法,清康熙24年(1685年)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下令通称“吉林”。清初东北不设行省,清顺治十年(1653年),吉林市隶属宁古塔将军统辖,康熙十五年(1676年)宁古塔将军移至吉林市。乾隆22年(1757年)宁古塔将军正式改为吉林将军,光绪33年(1907年)改吉林将军衙门为吉林省公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吉林省省会仍在吉林市。1954年省会迁至长春,成为全国唯一的省与本省中一个市重名的省份。1931年,九.一八事变,东北沦陷,被肢解为19省。吉林省仅辖一市一旗17县。长春当时称新京特别市,伪满洲国部。1945年日伪投降,同年12月成立吉林省人民政府,翌年,国民党占领吉林市,成立吉林省政府。1948年3月,省人民政府迁回吉林市,1954年,长春划归吉林省,省会迁至长春市。
地理简报
吉林省简称“吉”,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,地处北温带,在东经121°~131°、北纬41°~46°之间。全境东西长
650公里
,南北宽
300公里
,总面积18.74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总面积的2%。南邻辽宁省,西接内蒙古自治区,北与黑龙江省为邻。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,处于日本、俄罗斯、朝鲜、韩国、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,东部与俄罗斯接壤,东南部以图们江、鸭绿江为界,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,边境线总长
1438.7公里
,其中中俄边境线
232.7公里
,中朝边境线
1206公里
。
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,距日本海
15公里
,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
4公里
。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。
气候点评
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,欧亚大陆的东部,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,接近亚寒带。东部距黄海、日本海较近,气候湿润多雨;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,气候干燥,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,并有明显的四季更替。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
-5℃
,全年日照2200-3000小时,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
-3600℃
,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。全省年降水量在550
-910毫米
,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、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。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60天左右,东部山区120天左右。初霜期在9月下旬,终霜在4月末5月初。 |